宝庆油布伞:撑起非遗传承之美
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石淼
3月25日上午,在双清区文化馆旁的空坪上,十多把直径达3米的白色圆形油布伞引人注目。一群传统手艺爱好者或站立或蹲下,或一人一伞或两人携手共绘,正用刷子将混合了桐油和胶水的涂料均匀地涂抹在伞面上。
“好看!太漂亮了……”随着伞面被涂成金黄色,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赞叹声。当日,为期7日的省级非遗项目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培训进入最后一天,学员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伞翼缝制、油伞最后两道工序。培训期间,他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到了宝庆油布伞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此次培训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理论知识讲解、实操演示和学员实践练习。理论课上,传承人龙智群详细介绍了宝庆油布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实操环节,学员们亲手体验选材、制作伞骨、裱糊伞面、涂抹桐油等一系列油布伞制作工序,在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技艺传承之美。
学员在给伞面涂抹涂料
清代至民国时期,宝庆府经济发达,临津门码头一带商铺繁华、摊位林立,每个商铺或摊位前都撑着一把油布伞。油布伞不仅能遮阳挡雨,而且经久耐用、美观大方,是我国伞类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种。
从小,龙智群跟着父亲龙目生学做油布伞。长大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闯荡,先后从事教育和媒体工作,一直在文化界摸爬滚打,却从未放弃自己非常喜爱的民间文化。
在龙智群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戴家坪、临津门一带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他家里制作的油布伞因经久耐用、美观大方而备受欢迎,几乎成了当时商铺和摊位的必备物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轻便的现代伞具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传统手工制作的宝庆油布伞日渐衰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6年,龙智群不忍传统制伞业就此没落,毅然辞去工作,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家传的宝庆油布伞制作手艺,决心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他与妻子、城步苗绣非遗传承人伍前金共同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不断思索和创新中,龙智群巧妙地将宝庆油布伞与苗绣两个非遗项目融合,不仅在伞面上进行精美的刺绣,还邀请专业画师在伞面上作画,将传统的油布伞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同时,他还结合当下的复古潮流,为景区、民宿和特色酒店等定制大型风景伞,再次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龙智群说,宝庆油布伞不仅是一件遮阳避雨的雨具,更是邵阳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此次举办培训班,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为宝庆油布伞传承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
得知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培训班招募学员的消息后,肖芳妮和同学赵倩、邻居李露琦一起报了名。“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我想学一下宝庆油布伞是怎么制作的。”在传承人龙智群的指导下,学员赵倩从选料、劈竹子开始学起,逐步掌握了制作伞股、伞衬、伞把、伞斗等技艺。“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是用铁皮固定好伞股与伞衬。这是我第一次做宝庆油布伞,经过几天的学习和实践,我已经初步掌握了这门技艺,非常有成就感!”赵倩兴奋地说。
学员李露琦在市区做门窗生意,在肖芳妮的带动下报名参加了培训。经过一周的学习,她对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之前对制作油布伞不太了解,但培训后发现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李露琦说。
与赵倩、李露琦不同的是,肖芳妮报名参加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培训班的初衷是想通过学习掌握制作技艺,修复好家中一把折断的油布伞。同时,她也想带一岁半的女儿一起见证油布伞的制作过程。“参加培训不仅掌握一门技艺,还可以带娃参与,真是一举两得。”肖芳妮说,劈竹子是一门技术活,由于掌握不了力度,劈的时候劈歪了,浪费了不少竹子。
参加此次培训,肖芳妮全面了解了宝庆油布伞从选材到制作的一整套流程,加深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的了解,感受到了制作油布伞的乐趣和传承的快乐。“我想把这几天的学习成果带回去,自己动手做一把油布伞。”说起自己的计划,肖芳妮脸上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